東邊是光怪陸離的石頭廢墟,
西邊是充滿人間煙火的熱鬧鄉村。
城市發展、資源破壞、人口變遷 ……
讓曾是一體的他們,卻擁有了不同的命運。
這里的廢墟村落被我們和時代拋卻得太久,
雖是滿身瘡痍卻也極具震撼力!
它不再僅僅是承載鄉愁的詩意彼岸
它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光景?
我們用創意來回答!
面對蘊含著無數傳統文化精粹的鄉村
我們從未停止過思考的腳步
于是,這里的一切,才剛剛開始
……
“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評審現場
2016年11月12日,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漁陽鎮政府和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承辦的“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作品評審會在天津薊縣體育館成功舉辦。
“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評委會成員合影
此次競賽由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柏林工業大學規劃建造環境學院教授、Weidinger景觀建筑事務所創始人Jürgen Weidinger先生擔任評委會主席,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首席規劃師,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特聘教授、國務院特貼專家黃晶濤先生擔任評委會執行主席,并與麻省大學國際景觀建筑和區域規劃副院長John F. Jack Ahern;著名景觀建筑師、SLA 建筑事務所創始人、2014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丹麥館總策展人Stig L. Andersson;中國建筑設計院總建筑師、李興鋼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李興鋼;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朱育帆;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中;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環境·設計》雜志社(UED)主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特聘教授彭禮孝以及天津博風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建筑師那日斯共同組成評審委員會。同時天津市薊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秦川,薊縣漁陽鎮黨委書記李武鎖,薊縣規劃局局長蔡國宏,薊縣漁陽鎮鎮長張利勇以及玖略旅游董事長李謙出席了評審會開幕。
評委現場討論
作為東井峪鄉村整體改造計劃的切入點,本次競賽基于當今中國鄉村復興的大背景,通過廣泛地面向全球景觀、規劃、建筑、藝術、包括跨界人士征集他們充滿對東井峪文化內涵挖掘以及鄉土智慧的設計作品,希望以一系列設計與文化的力量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評委現場商議
此次競賽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約1200組參賽者報名,最終在221幅有效作品中,選出了一等獎1組,二等獎2組,三等獎5組及優秀獎10組。
一等獎被來自哈佛大學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吳龍峰、陳如一、閔冠斬獲,其作品名稱為:“Prolific Relic: Relic As Framework to Foster Pro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一等獎作品:“Prolific Relic: Relic As Framework to Foster Pro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作者:吳龍峰、陳如一、閔冠
學校/設計機構: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
獲獎名單及獲獎作品概覽
姓名 | 學校/設計機構 | 作品名稱 | ||
一等獎 | ||||
吳龍峰、陳如一、閔冠 |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 | Prolific Relic: Relic As Framework to Foster Pro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 ||
二等獎 | ||||
劉子業、 Sophia Mountzouris | 個人 | GLASS CANVAS | ||
趙亮、朱欣雨 、王斯哲、譚潔芳 |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 | 廢墟樂園 | ||
三等獎 | ||||
Dane Carlson,Zheming Cai | LANDS (Design, Research, Mapping, Making), OLIN Partnership | Passage and Discovery: A New Vernacular | ||
Mangyuan Wang & Ashley Clayton | MYAC | The Portal | ||
王志新、李丹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鬼市 ——舊村已逝,山市重生 | ||
楊慧、葛康寧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舊石涅槃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ONE WALL | ||
劉通 |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 紀念碑峪 Monument Valley | ||
優秀獎 | ||||
徐諾、 潘思融、 楊銘、 王海慈、吳靜遠、 張永瑾 | 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 | 60公頃展覽館——時間已死,時間永生 60 hectares of exhibition - time dead, time long lives | ||
徐搏謙、丁祎 |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W Architecture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東謎井峪 薊北石墟 Secret of Stones: Explore Park at E.Jingyu Village | ||
Jing Hui Liu | Argo Architects + Master Planners | Genuflection | ||
Jtravis Russett | bēstia | Glitch | ||
Zijian Li | 個人 | 又一個地王!Another most expensive land! | ||
顏陳珂、 陳憲 、劉維茜 、張琳 、趙藝博 |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 & LAURSTUDIO | THE CHAPEL OF RAIN | ||
吳煥、 錢麗源 | 巴塞羅那建筑學院區域與城市規劃系 、巴塞羅那建筑學院建筑遺產修復系 | 作井觀天 Dynamic and Static in Twin Villages | ||
李策、 陳曉琳、謝菡亭 | 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系、景觀系、歷史保護系 | 流水石墀 Death and Rebirth | ||
郭辰陽、王寧、馮胤云、李雪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 石破水經——追憶東井峪 | ||
張晨瑋、秦傳文 | 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場所精神——東井裕廢墟的再生計劃 | ||
二等獎作品
二等獎作品:GLASS CANVAS
作者:劉子業、 Sophia Mountzouris
二等獎作品:廢墟樂園
作者:趙亮、朱欣雨、王斯哲、譚潔芳
學校/設計機構:湖南大學建筑學院
三等獎作品
三等獎作品:Passage and Discovery: A New Vernacular
作者:Dane Carlson,Zheming Cai
學校/設計機構:LANDS (Design, Research, Mapping, Making),OLIN Partnership
三等獎作品:The Portal
作者:Mangyuan Wang & Ashley Clayton
學校/設計機構:MYAC
三等獎作品:鬼市 ——舊村已逝,山市重生
作者:王志新、李丹
學校/設計機構: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三等獎作品:舊石涅槃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ONE WALL
作者:楊慧、葛康寧
學校/設計機構: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三等獎作品:紀念碑峪 Monument Valley
作者:劉通
學校/設計機構: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在此對各位獲獎的小伙伴們表示熱烈地祝賀!!!
關于東井峪
東井峪村位于天津市唯一的山水綠城薊縣,距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僅一個小時車程。這里有難得一見的石砌的古民居,形狀各異、布局奇特,村落周圍的山野里古木眾多,怪石林立,奇花異草山間滿目,原始風貌與生態自然景觀令人驚嘆叫絕。此外這里是聞名中外的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剖面的起點,記錄著 18 億至 8 億年間的地質變化,被稱為“大地史書”。東井峪村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極具特色的風貌和環境,作為中國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的空間載體,體現了中國農民對待土地與自然最樸素的互動,村莊閑置多年現已成為廢墟,形成更加獨特的景觀卻沒有得到利用,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
東井峪現狀
競賽題目解析
“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以“鄉土共生”為主題,它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廢墟鄉村的現狀與背后的歷史內涵,將東井峪本身去功能化,去專業化,而回歸場所現場本身,形成一個建立開放式展覽的概念。競賽尊重設計帶來的場所思考,直接從具體的場地入手,引發設計與場地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使設計與場地共生為一件設計作品,并希望以此延伸人的意志與場地的共生關系,在哲學與生命的尺度上完成東井峪的重生。
評審現場
在此次競賽的評委主席Jürgen Weidinger 先生看來,未來社會的前景取決于土地和城市之間的平衡關系,未來城市的存續離不開土地,這是當今全球開展鄉村復興運動的原因。此次競賽為我們在情感與美學上共同探索“鄉土共生”的可能性提供了機會,從前村莊的基址將成為試驗性的展覽空間,鄉土共生的各種方法和手段將在這里進行嘗試,而我們在生態以及與場地有意義的設計方面會產生什么樣的新的認知,對城市與景觀建筑設計將會帶來什么樣的新的刺激,又會如何進一步開發出新的設計技能,這些思考正是Jürgen Weidinger 先生提出此主題的原因。鄉土共生,意味著以地形、氣候、可利用材料以及當地人的特殊智慧等條件為設計依據,并要求設計者以保護性、共生性、可實施性及生態性為設計原則,在尊重現狀的原始性及特殊性、科學合理保護現有資源的同時,考慮實施的可能性與經濟性,并秉承有機、低碳、可持續的設計理念。我們歡迎來自景觀建筑、藝術和建筑領域的參與者,期待他們以場所營造、大地藝術、藝術裝置或者其他任何適合當地人民生活的、新的形式介入此地,共同為將這里建立成為一個實現鄉土共生的試驗地和檔案館而出謀劃策。
評審會現場直擊
競賽評審現場
競賽評委會主席Jürgen Weidinger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會執行主席黃晶濤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John F. Jack Ahern投票
競賽評委Stig L. Andersson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李興鋼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朱育帆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王中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彭禮孝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那日斯觀看作品
競賽評委討論作品
9名國內外評委評審全程采用投票的方式,依據以下4項原定評判標準對每幅作品進行評定。
A)設計&審美價值
B)項目與現狀的關系和對現狀的尊重程度
C)建造可實施性
D)為東井峪后期帶來的文化效益,旅游效益及經濟成果
經過數輪投票和討論,最終評選出了一等獎1組,二等獎2組,三等獎5組以及10組優秀獎共計18組的獲獎作品。
評委現場討論
評委現場討論
評委現場舉手表決
“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獲獎作品被評出
在最后一輪的投票中,競爭尤為激烈,得票率最高的三幅作品擁有相同的票數,評委們也各抒己見闡述自己的觀點。最終經過兩輪激烈地討論、舉手表決后,一等獎塵埃落定,由哈佛大學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吳龍峰、陳如一、閔冠的作品“Prolific Relic:
Relic As Framework to Foster Pro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People and Land”摘得桂冠。
評委認為一等獎作品除了滿足四項評判標準之外,還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未來繼續發展的可能。這是評委們認為非常重要的兩點。它通過輕微的介入,在充分尊重場地的情況下,實現了人與自然、文化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表達的不是一種結果,更多的是一種對過程性的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的行為活動,場地也將繼續發展。同時,該設計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通過新技術的運用實現生態發展。
一等獎作品:“Prolific Relic: Relic As Framework to Foster Pro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作者:吳龍峰、陳如一、閔冠
學校/設計機構: 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
競賽評審會主席點評二等獎作品
二等獎作品GLASS CANVAS,評委認為其實現后的效果將非常有沖擊力。透過玻璃及鏡面看見石頭及周圍的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的同時又使得過去與現在產生了聯系。在評委看來,這個設計創意本身就具有可變性,是一種永恒中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景色和參與者在不斷地變化,玻璃呈現的景象也隨之改變。這是一個具有很強可變性和識別性的設計,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可實施性和可逆性,裝置可以隨時拆除和移動,表現出設計者對場地的尊重和保護。
二等獎作品:GLASS CANVAS
作者:劉子業、 Sophia Mountzouris
二等獎作品廢墟樂園從概念上就給予了評委不錯的印象。設計以樂園為主題,通過鄉土營建的方式重現舊時的場景,并讓兒童以游樂的方式參與到與廢墟的互動和學習中來。評委認為這樣的方式將利用廢墟寓教于樂,改變孩子從小對廢墟的態度,進而改變人們認為廢墟就是無用之物的固有態度,從而使得廢墟得以實現一種重生。
二等獎作品:廢墟樂園
作者:趙亮、朱欣雨、王斯哲、譚潔芳
學校/設計機構:湖南大學建筑學院
經過評委數輪激烈地討論與表決,終于產生出了最后18位獲獎者。至此,“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評審會”圓滿結束!
關注有禮
贏取所想
關于金盤網 |
幫助中心 | 聯系我們 |
網站合作 | 法律聲明
客戶熱線:020-38182178 客服郵箱:278777221@qq.com
粵ICP備2022080590號
Copyright www.kinpan.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