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基因,不僅包含了各地域內獨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狀況,更包含該地區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所形成的獨特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審美標準、風俗習慣,還有基于以上幾點而形成的特色文化氛圍。
在當今地產開發的各個環節,地域文化都是一個值得去著重探討的問題,因為正是這些地域文化,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賦予今天的人們以民族認同感。然而在現今中國,依然存在很多與地域氣息格格不入的地產產品,文化缺失、文化拼盤,甚至文化侵襲,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傳承地域文化基因不是因循守舊,也不是固步自封,但創新也不是東拼西湊,更不是天馬行空,傳承本身就是一個孕育創新的過程,只有包含了地域文化基因,同時又有所發展的設計,才能打造出真正屬于一個地區的項目。
中國自古便是文化多元的多民族國家,其地域文化豐富多彩。這些地域文化由眾多因素綜合作用形成,如自然環境的差異,人民的遷徙與融合,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各民族的差異化特色,外來文化的影響,宗教的影響等。總體來講,中國的地域文化大致可分為漢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等,這些地域特色文化反映在建筑領域,就催生了諸多流派。
建筑領域的地域文化
京派:北方合院
四合院是過去人們最理想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絡系統。 “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四合院門窗一般開向院子,對外不開窗。中軸線上南向為正房,坐南朝北的房稱南房,兩側為廂房。四合院大門通常不開在軸線上,而開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
河北、山東和東北地區也有這種房屋,平面布局和建筑做法都考慮到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氣候。東北地區的四合院院子更開闊,以便能充分接受日照。山西、陜西等地的院子則較狹窄,以避免過多的西曬。
晉派:山西大院
晉商曾在中國貿易史上大放光彩,在積累了無數財富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晉商大院在風格上與徽派建筑神似,同樣的高墻深院,白墻黑瓦,四水歸堂,然而不同于江南民居的清新細膩,晉中大院以深邃富麗著稱,而且整體風格也有幾分京派建筑的粗獷神韻。
蘇派:江南園林
蘇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帶的建筑風格,是南北方建筑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征之一.。脊角高翹的屋頂,加上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等,粉墻黛瓦,古樸典雅,體現出清、淡、雅、素的藝術特色。
蘇式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獨樹一幟,被稱為“文人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中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氛圍。
徽派:徽式民居
徽派民居建筑風格有“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青瓦、白墻是徽派建筑的突出特點。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有造型之美,而且兼有防火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墻深院,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
閩派:紅磚文化
福建、臺灣等地的民居建筑也以四合院為主,同樣講究坐北朝南,以木梁承重,但在磚石墻的裝飾及美化上卻有著較為特殊的表現,其墻面的最大特色在于它能協調混合磚和石,并在混合中隱藏著藝術化的含義。
閩南民居的磚石墻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文脈——對紅色的喜愛,對雕飾紋樣細節的刻意追求,對吉祥象征物的從容表現。由此可見皇宮式的居住觀念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被閩南人以一種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獨特的紅磚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閩南地區受海洋文化的影響,中西合璧的特點。
川派:川西民居
川西民居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就地取材,墻有磚墻、土墻、石塊墻、木墻、編夾壁墻等;屋頂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樹皮瓦等,既經濟節約,又與環境協調,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格外濃郁。
川西漢族民居的最大特點體現在住宅布局中的開敞自由,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對稱要求并不十分嚴格。其次,川西民居建筑造型輕盈精巧,為適應炎熱潮濕的氣候,漢族民宅多為木穿斗結構,斜坡頂,薄封檐,開敞通透。再次,川西民居的飄逸風格還表現在建筑色彩上的樸素淡雅。
海派
海派建筑的形成與發展是西方文化大舉東漸的結果,呈現出的特點有:
多樣性:海派建筑有反映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有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的,也有較多地反映西方文化的,而這些都涂抹上了城市歷史演變的印記。
包容性:石庫門住宅的結構布局源自中國傳統住宅院落的模式,但總體布局卻采用了西方的聯排方式;建筑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裝飾形式和圖案,但內部空間卻是一派典型的中國民居室內場景。
創新性:石庫門的房型迎合了上海人居住的習慣,實用性強,注重生活空間的營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造型風格設計上,并不一味沿用傳統和西方的風格,而是結合現代建筑的理念創造出新的樣式。
嶺南派
嶺南派建筑是建國后才逐漸形成的,曾昭奮教授曾歸納出“嶺南派”建筑風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們活動規律的平面安排;明快、開朗和形式多樣的立面和體形;與園林綠化和城市或地域環境的有機結合。
地域文化基因在當今房地產行業的應用
生物基因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而地域文化基因則構成了一個地區的靈魂活力所在。基因本身具有傳承、演變的屬性,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要如何運用地域文化基因,如何因勢導利,讓項目開發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暢,我們有許多項目可以參考借鑒。
順應城市空間肌理
城市風貌的“底色”是不容挑戰的,它代表著中國人的傳統審美,在與城市肌理、空間氣場和諧相融的基礎上,也要有體現現代生活質感的部分。以蘇州博物館為例,項目選址緊靠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被設計師貝聿銘譽為“圣地”,所以項目的設計思路基本為“中而新,蘇而新”,“蘇”主要體現在與蘇州古城風貌和人文內涵的融合,“新”主要體現在對于材料的選取上。
本土材料的當代表達
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建筑材料都能表達出很強的地域感。北歐的木,中國的竹,都代表著地域文化的某一方面。建筑大師賴特、隈研吾等都崇尚對于本土自然材質的運用。隈研吾認為,如果很好地運用了本地的建筑材料,即使沒有運用本土建筑元素,也能表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長城腳下的公社”是典型的地域材質運用的案例。
造型與細節的致敬
主題式的設計語言往往是最明顯的地域特色表現方式。如鄭州綠地中心千璽廣場的建筑形態借鑒了河南的嵩岳寺塔,在形態上傳承密檐塔的層層疊檐,極具標示性。還有很多沿海度假項目的建筑,采用了海浪形態,海洋氣息呼之欲出。
另外,一些建筑細節所代表的符號及空間所營造的地域文化氛圍,都賦予當今的房地產項目以地域性、民族性,進而也就擁有了世界性。
此次專題選取的項目,北京中糧瑞府延續了老北京的城市肌理與人文禮序,在空間營造方面呼應了地域文化基因;張家界禾田居度假酒店則以本土材質打造場所感,細節和空間內的民族特色符號也表現出了土家文化及湖湘地域特色;泉州世茂御榕莊度假酒店采用閩南古厝的外形構造,每一處都充滿著閩南歷史韻味,地域文化基因顯而易見;徐州紫薇公館,大處著眼于江南的空間肌理,小處以香山幫傳統工藝雕琢細節,倡導回歸東方傳統的院落生活,是新中式樓盤的典范之作;重慶融匯江山長江墅以聯排結合吊腳樓元素的方式化整為零,讓每一戶都具有識別性,并在色調、材質等方面注重融入地域特色,將川東傳統韻味演繹出獨特的現代風采。
這些案例分別從空間營造、材質、風格、細節等方面展示了地域文化基因與當代房地產開發的融合,為打造更具特色的房產項目,進而打造更具特色的城市面貌提供了參考。
關注有禮
贏取所想
關于金盤網 |
幫助中心 | 聯系我們 |
網站合作 | 法律聲明
客戶熱線:020-38182178 客服郵箱:278777221@qq.com
粵ICP備2022080590號
Copyright www.kinpan.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