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期,《時代樓盤》特邀廣州市天作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作”)的馮曉坤,就天作的運作模式、典型案例及設計探索進行解讀,分享了其在一體化設計、交通樞紐綜合體及養老地產方面的經驗之談,為城市規劃、住宅產品開發及養老問題等方面貢獻了諸多獨到見解。
優勢整合:從專業聯動到一體化設計
《時代樓盤》:十余年來,天作先后獲得了建筑行業、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專業設計資質,而在具體的運作當中,與同行相比,天作有著怎樣的特色呢?
馮曉坤:天作的規劃與建筑專業是長期聯動的,我們強調規劃的可行性,確保項目落地的實操性;我們的建筑設計在專業的規劃協助下,能夠在對項目整體把握方面獲得更加精準的定位。例如我們接到濱海、山地、礦坑遺址這種類型的項目,首先會召集規劃、建筑、景觀等多專業人士同步介入,并做出可行的方案。我們通過宏觀的布局、詳細的地形分析、以及對建筑初步方案的推敲,使規劃有針對性地體現用地價值,建筑也獲得更豐富和有特色的形態。綜合資質是天作的優勢,設計不能是天馬行空的概念,應該在宏觀的規劃下進行切實可行的建設并落實到項目的每一個細節中,我們在設計工作中一直堅持多專業聯動,從而達到規劃設計的可實施性,建筑設計的融合性以及景觀設計的互補性。
湖北荊門中央公園城概念規劃圖
《時代樓盤》:您提到在設計工作中堅持多專業聯動,能結合典型案例具體談一下天作是如何開展專業聯動設計的?
馮曉坤:關于專業聯動設計,我們有非常多的案例,尤其典型的是在貴陽的“未來方舟”項目。貴陽是著名的山城,建設現狀地形多為高差懸殊的山地,由于地形復雜,勘察成本高,大多數項目開展設計時既沒有道路也沒有控規單元、開發強度指標,而我們在接到設計任務時,需要充分發揮規劃、建筑、市政等專業的聯動,開展現場踏勘、GIS分析、初步概念規劃、場地剖面豎向分析、土方平衡分析、建筑概念方案設計等工作,對項目區域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設計,以提出選址、控規設計、紅線范圍、開發強度、建筑空間、建筑產品等全面的開發數據及建設意見。進展中經過多輪的規劃及建筑設計比選,落實項目具體的征地范圍、控規成果、土方平衡、道路設計及建設目標,最后在切實可行的規劃條件下,進行細致的建筑設計。這樣能夠保證開發設計在合理的規劃布局下,縮短開發周期,節約建設成本,實現項目開發價值的最大化。
貴州省貴陽未來方舟項目圖
《時代樓盤》:除了專業聯動,我們了解到近些年天作還提倡更加全面的設計服務模式——一體化設計,您能結合典型案例來談一下天作的一體化設計嗎?
馮曉坤:一體化設計是設計公司未來服務的趨勢,服務內容包括從前期策劃定位、規劃指標擬定、建筑設計、景觀設計、裝修設計及導向標識設計等一系列連貫系統的設計工作,目的是為了實現項目建設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由設計單位對項目整體開發建設作出全面細致的把控。
例如,廣州地鐵坑口綜合樞紐項目,我們運用“一體化設計”,提供了全方位設計服務。首先,在前期的區域交通規劃研究、城市設計研究、項目開發策劃和概念建筑方案上,經過不斷地分析和探討,提倡P+R模式(P指停車,R指換乘,它促成了公交出行與小汽車交通方式的銜接,是緩解中心城區交通壓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地鐵站地面停車場興建集中式的交通樞紐綜合體,通過設計豐富了原地鐵站的功能。在建筑設計方面,項目通過增加地下停車場、城際巴士站、出租車換乘泊位、二層步行系統、地面廣場等公共功能的方式,全面改造了區域交通及環境,從而豐富樞紐業態。從功能上說,這不僅可以利用過境客流的優勢,激活商業潛力,提升地區商業配套功能,同時還可為交通樞紐的運營提供長久支撐。此外,通過建筑裝修、景觀和燈光設計、智能化和標識設計等細節把控,塑造出典型的交通樞紐建筑形象,完善交通導向。這一系列都是在“一體化設計”的控制下進行,達到了開發策劃目標、規劃布局、交通流線、建筑功能、內外形象、空間環境的高度統一。
廣州地鐵坑口綜合樞紐項目
樞紐綜合體:用設計去改善城市規劃
《時代樓盤》:在談廣州坑口綜合樞紐項目過程中,其實交通樞紐綜合體與城市交通的關系是很密切的,能否詳細講述樞紐綜合體是如何影響城市規劃建設的?
馮曉坤:我們設計團隊通過考察發現,大多數的國際著名城市,其市中心都采用了高密度的開發模式,包括地下空間,城市建設和交通規劃都以立體形態出現。由于新建建筑往往在高強度開發中形成了與地下建筑、公共交通、地下軌道、人行車行、集散廣場等功能的立體銜接,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樞紐綜合體。通過集中式的建筑形成立體空間層次,起到梳理城市交通的作用。
廣州地鐵坑口樞紐綜合體就是一個依托城市軌道交通的交通樞紐綜合體。該項目位于花地大道與龍溪大道交界,原址是廣州地鐵一號線的坑口地鐵站。作為廣佛交通的重要門戶,地鐵站需要承擔芳村大量的居民日常出行的功能,還要服務于大量的來自芳村客運站轉乘及周邊自駕車停靠后訪廣的旅客客流。原有地鐵站建筑只提供地面停車,車位量不足,區域商業公建配套空白,外地旅客缺乏足夠的緩沖空間,導致現狀客、貨、車流亂作一團。
針對現狀情況,我們提出通過綜合樞紐建筑的立體空間分層分類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從城市交通的角度在建筑內部建立了多層次的流線系統,改善了原有人、車流之間的混亂關系。
第一層次建筑首層設計有公交巴士總站、途徑站、穿梭巴士、出租車泊位,把城市道路局部分流至建筑架空層,解決城市道路交通與建筑的銜接,且創造大型的室外廣場作為大量人流、客流的集散緩沖空間。
第二層次通過建筑二、三層與地鐵站廳層的聯接,解決地鐵疏散及換乘的需求,同時也解決了該區域長期被地鐵線一分為二,兩邊的生活被切斷了聯系的尷尬。
第三層次通過建筑三層延伸過街人行天橋,橫跨花地大道,跟芳村客運站相連,直接引導客運人流通過天橋進入綜合體,并使人流在綜合體中得到緩沖后,便捷地轉乘地鐵或公交系統,解決了人流擁堵、配套服務、城市衛生等多項問題。
第四層次通過地下停車接納大量的來自市外的車輛,他們能把私家車停泊在建筑里,并在建筑里實現零換乘,緩解部分市外車輛對廣州市區交通的沖擊,同時也為市區地鐵沿線帶來新商機。
廣州地鐵坑口綜合樞紐項目分析圖
《時代樓盤》:總體來講,您覺得交通樞紐綜合項目,它的設計關鍵點在哪里?
馮曉坤:除了廣州地鐵坑口項目以外,天作在全國各地都做了很多類型的交通樞紐綜合項目。總結這類項目,我認為應該堅持兩點原則:
第一,要盡量多地通過樞紐建筑解決原有城市高強度建設帶來的交通問題,主動承擔周邊區域的交通疏導功能,彌補城市規劃對于立體交通考慮的不足和由于前期節約成本而疏忽的公共交通建設。例如現在的珠江新城,樓與樓之間仍然缺乏互動,無論是天橋還是地下空間,都沒有起到聯系作用。這方面我們要更多地借鑒香港,考慮了立體交通的建筑,通過建筑立體層的優勢梳理和解決了周邊所有交通及人、客流問題。
第二,除了解決交通問題之外,也應考慮到物業自身的經營、運營問題。類似這種交通綜合體建筑,應要盡量實現高強度開發,要充分利用它的人流、交通優勢,讓地塊發揮更多的價值;另外,高強度開發的模式還可充分利用整個城市的交通優勢,在區域內形成一個城市小中心,讓城市的辦公、商業、運營功能高度集中,以此避免城市的單中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舒緩城市單核心區的壓力,也可緩解整個城市穿梭交通的壓力。
養老新思路:與旅游結合,以老養老 實現老年人生價值
《時代樓盤》:面對新趨勢下的地產市場,天作新的探索方向是什么?
馮曉坤:從目前的市場趨勢來看,養老、醫療、綠色建筑等都備受關注。關于養老地產,我接觸到市場上的一些養老項目,大部分都是以養老的名義來進行產品銷售,而真正做養老建筑的不多,因為真正的養老項目會面臨三大問題:一是開發商的投資成本難以把控;二是物業投資成本收現回報緩慢;三是目前一些老年人的傳統思想觀念。對此,我們團隊從日本調研回來后就有了新的思路及探索方向——就是養老與旅游相結合,實現老年人的人生價值。
我們在日本考察時發現一個現象:在旅游區里面生活的、服務的,包括導游、銷售等都是當地的老年人,年輕人都在市區里上班。旅游地產支撐養老項目的運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旅游產業人力資源缺乏的問題;對于養老地產的開發而言,雇傭青壯年勞動力的成本也是一種壓力,以老養老的新思路也有利于養老地產的運營;而且,旅游地產所提供的環境也適合老年人頤養度假。總體來說,我們的思路不是做建筑,而是以“大健康”的概念讓養老、旅游、地產三者結合,這是天作正在探索的方向。
未來方舟國際生態健康城
人物介紹
馮曉坤
廣東工業大學建筑學學士、華南理工大學景觀建筑學碩士、工程師。長期從事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及景觀設計工作,曾主持參與完成了數十項國家重點公建、大型住區及商業街區設計工作,尤其對商業建筑、交通樞紐建筑、博物館建筑及歌影建筑的設計方法有獨特的理解和經驗,強調規劃開發、建筑營造與景觀構筑一體化的綜合空間設計原則。
關注有禮
贏取所想
關于金盤網 |
幫助中心 | 聯系我們 |
網站合作 | 法律聲明
客戶熱線:020-38182178 客服郵箱:278777221@qq.com
粵ICP備2022080590號
Copyright www.kinpan.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