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注重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
專題釋義
◇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
我們從傳統走向現代,不是簡單地以現代性取代傳統,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經由傳統的現代轉化而發展出現代性。……把歷史的東西用新的觀點挖掘出來,這就是創新。
古建筑
古建筑不僅指民宅、殿宇,還應包括古橋、祠堂、戲臺、廟宇、牌坊等,它們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完整的生態環境。中國古建筑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街巷
街巷是中國傳統社會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當著人與人之間互動與交流的平臺,其中的市井文化濃縮了一個地區的人文演進史。中國很多的老街老巷都有其獨到的精彩之處,看似不起眼的一條條,你難以想象它背后有多長的故事,卻不難還原曾經的百姓生活場景。老街巷可堪品味的,除了古建筑,還有那濃郁的傳統人文氣息。
開發思路——傳承、創新與活化
在中國進入新一輪城鎮化發展的語境下,對建筑遺產的保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這種關注遠遠不夠。作為文化和歷史的載體,古建筑和老街區在當下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如何自處?如何賦予其更鮮活的生命力,喚醒其本該有的魅力,賦予其自我發展的能力而非單純的保育?如何在延續傳統人文關懷的同時,闡述當代可持續發展理念?這些都是當代人需要不斷思考的。
目前國內的古建老街等文物建筑或歷史街區都面臨著很多問題,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文化與經濟的矛盾,都有待于我們去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
傳統建筑與市井文化的危機
文物建筑被大規模破壞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12年各地共上報文物行政違法案件317起,2013年236起,到了2014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僅為80,然而如果認為如此明顯的下降趨勢就說明了古建老街所承受的破壞在減少,那就未免有些武斷了。
國家文物局對100個古城不可移動文物的消失情況進行普查,發現地方自查上報的數據與實際情況出入很大,以所普查的10個縣區的文物消失速率折算到全國,大約一年就有1.5萬處不可移動的文物消失。
這背后折射出問題是,保護意識不夠,監管體制不完善,更有甚者,法人違法日益突出。法人違法案件是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名義組織實施的。相對于個體犯罪來說,法人違法尤其是政府法人違法的破壞性極強,在行政指令和商業利益的左右下,文物往往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僅2014年,就發生了諸多起法人違法破壞文物事件,如南京市違規“復建”太平門事件、廣東梅州大規模拆除傳統民居圍龍屋、四川平武報恩寺建控地帶違建案、北京天寧寺違法建設事件、青島德軍要塞被拆毀事件、洛陽市違法開發洛陽宋金老城東南隅歷史街區等。
相關法規及執法管理有待健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執法主體應是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而執法無權、隊伍薄弱、地位羸弱等問題,讓基層文物執法難以到位。
有調查顯示,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僅北京、浙江和新疆三地設有專門的省級文物行政執法機構。北京市的文物保護隊伍力量最強,編制18人;浙江省的文物監察總隊有編制8人。
在省級文物部門中,專門設有文物執法處室的僅有16個省份;地市以及縣一級,多已實施“大文化”政府職能部門合并改革,在文化、新聞、廣電行政執法得以大幅度加強的情況下,文物執法反而被弱化和邊緣化,很多違法工程在政府其他部門的審批下得以通過,根本不依法征求文物部門意見。即使發生文物違法案件,處理時也往往以證據不足為由,不了了之。
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現在文物保護最大的矛盾,就是民族整體的長遠利益和當地短期的經濟利益的矛盾?!眹椅奈锞终叻ㄒ幩镜囊晃还賳T說到。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中央將文物保護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建立健全文物執法垂直管理和大區督查體系的時機已經成熟,這項工作比資金投入和違法個案處理更為緊迫。
建立一套完備有效、上通下達的文物執法體系固然重要,然而這只是壓制矛盾的一個手段,而矛盾的根源——如何讓文物建筑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既保留其傳承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功能的同時,又讓其獲得可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是一個需要探索合適的開發理念與設計手法去解決的問題。讓古建老街煥發生機,以“傳承、創新、活化”的原則進行保育開發,對于這些文物建筑而言,可以說是一條走出危機的不錯的出路。
方向:以開發做保育
◇習近平《福州古厝》序
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
◇國家文物局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謝辰生
有一些觀念性的東西要搞清楚,比如發展、保護怎么理解?我認為,保護也是發展?!荒苷f發展與保護有矛盾。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矛盾,但矛盾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忠培
我們現在提倡創新,但是離開了傳承,何來創新?文物保護不是一開始就解決創新問題,它解決的是傳承問題,傳承好了才能創新!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認為,文化,特別是文化遺產,不是用來為經濟唱戲搭臺的。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它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與民族特質的傳承,它不是經濟建設的附屬品。
然而文化更不應成為一種負擔。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指出了問題的根本,近三十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指明對于古建筑修繕工作要“整舊如舊”,保持傳統風貌。但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重要歷史地段保護方面,因目前城市和村鎮的開發建設速度很快,如何及時地統一認識,使經濟建設和現實利益能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保護方案融入建設規劃方案中并嚴格實施,使建筑遺產保護與新的建設相結合,互相襯托,是目前最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怎樣將開發、設計與保育緊密結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首先我們要避免幾個誤區。
首先,并不是每一個古建老街項目都適用于商業或休閑旅游,都具有能夠振興經濟的消費潛力。每個文物遺產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屬性和價值特性,所有的保育、傳承、活化,都必須立足于項目的遺產價值上,整體的思路是結合,而不是替代,以商業或文化產業替代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只有這樣才能保留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追求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另外,古城風貌千篇一律,文物保護方式過于簡單化,盲目恢復歷史遺跡,這就違背了平衡保護與發展之間關系的原則,沒有活化創新的處理,它原本的內在價值也難以充分發揮出來。
模式探索:港澳活化樣本
◇香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龍炳頤
“活化”古建操作雖然不易,但更關鍵的是政府要有保育自身文化的遠見。至少要知道有什么,然后做判斷,保育什么,最后才是怎么保育,整個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多方參與,因此要不斷培養大家的認知。
香港樣本
近年來,香港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筑在各界推動下得以保存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前法院變成藝術課堂,舊警署變身文物酒店,醫院舊址化身文化園林……這種活化理念不斷給人帶來驚喜,為人們提供了鮮活、生動的古建保育樣本。這座一度被認為“沒有歷史”的城市也慢慢摸索出一條“活化”古建的道路。那么香港樣本為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資金保障
充足的資金來源是香港活化計劃成功的保證。無論產權是公還是私,古建筑保護及盤活都需要一大筆錢,資金不足導致活化空間極小,而文物部門以一己之力也難以擔此重任,這方面不妨借鑒香港經驗。香港政府屬下有規劃署、屋宇署、康文署、古物古跡辦事處等多個與歷史建筑活化有關的行政部門,負責歷史建筑活化宣傳、協調、招投標等工作。政府會給活化單位以啟動資金。
行政支持
香港的文物保育部門設在發展局下,這種獨特的行政機構給實際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因為發展局是管土地的。
科學評級
在香港,政府也有一套評級標準,一般先由香港古物咨詢委員會負責研究,再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跡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根據古物古跡辦事處的定義標準,香港歷史建筑分為三個級別,一級歷史建筑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必須盡可能予以保存;二級歷史建筑具特別價值,必須選擇性地予以保存;三級歷史建筑具若干價值,但還未足以獲考慮保存;而具有非常重要價值的建筑物并不屬于這三級制度之內,它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受香港《古物及古跡條例》所保護。
“活化”理念
香港將這種古建老街的“活化”理念運用得淋漓盡致。
首先,“活化”并不等同于某些人所習慣認為的拆遷翻新重建。它既不會導致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所造成的盲目破壞,也不同于放棄對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尊重而大造仿古建筑,更不是把文物當作古董而凍結保護、任其衰敗。實際上,古跡活化是一種關于文物保護的“微循環”,它讓靜態的文物動起來,在外表更新的基礎上,從建筑的商業、觀賞功能等方面進行更深層面的改造,把歷史建筑再利用,強化公眾參與度,同時為公眾帶來最大效益,扭轉、理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
其次,古建老街的真正靈魂是其中的人文生活。香港文保有個特色,即以社區為單位,利用非政府組織或社區中心來發動居民共同參與。一個社區生活展館可作為一種集體回憶的載體,三五街坊聚在一起,睹物思人話當年,很好地提升了社區居民對于地區文保的意識和歸屬感。而與此不同,內地一些地方卻以保護的名義進行盲目過度的商業開發,無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還是某些古鎮、古村的保護,大都驅逐原住民,打造“千人一面”的仿古商業街、博物館、紀念館,在那里已看不到延續千百年的當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們去平遙、麗江、西遞、宏村等,不光要看靜態的建筑、凝固的歷史,還要看活的民俗與市井文化,否則只能是一個沒有內涵的空巢建筑。著名學者馮驥才就曾倡議,古村落應當進行“活化保護”,不是表面的修繕房屋、恢復舊貌,更重要的是要恢復文化、生活,讓后一代人來傳承村落所代表的文化遺存和精神價值。
香港的雷春生項目就是一個公認的成功案例。開始的兩年,政府給予上限500萬元的資助,用以減輕營運之初的成本壓力。這座有著80余年歷史、已棄用近20年的雷氏私家住宅,歷經4年“活化”,成為保留原有風貌的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診室。浸會大學哪怕要在這座老建筑的墻上釘個釘子,都要先向政府古物古跡辦事處提交申請。
在如今的港式思維中,老建筑不是“負資產”,而是“傳世之作”,老建筑連同舊時光一起滲入當地人的血液,不斷煥發出獨特的生命活力。
澳門樣本:功能開發
澳門在為古建筑功能置換、額外增值方面也有可借鑒之處。澳門為原本功能已經荒廢的文物植入新功能,讓文物煥發新生,如澳門博物館和圣地亞哥酒店就是利用昔日的軍事炮臺“活化”而成;此外,對需要維持原功能的文物注入額外的合適功能,進一步增加文物的價值,如澳門的標志性建筑——大三巴,除了作為遺址被保存外,還作為藝術演出的場所,舉辦音樂會、巡游演出等。
澳門博物館坐落在澳門著名的歷史遺跡大炮臺之上。大炮臺于十七世紀初由耶穌會會士興建,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腳點就在那里,在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是澳門防御系統的核心。大炮臺長期被列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被改建成氣象臺之后才開放為旅游區。大炮臺地處澳門半島的中心地帶,登上大炮臺可將整個澳門城區盡收眼底。大炮臺西側緊鄰澳門另一處著名歷史建筑——大三巴牌坊(圣保祿學院和圣保祿教堂遺址)。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大炮臺和大三巴牌坊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筑和遺跡。
博物館于1998年4月落成開幕,樓高三層,其中兩層建于大炮臺平臺之下,只有最上一層由原氣象臺的地面建筑改建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臺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地貌特征。
建館工程包括兩部分:位于大炮臺的博物館展覽大樓及位于北面山丘的博物館行政大樓。所有的古城墻均被修復,大炮亦面目一新,原先的入口再次向公眾開放,入口附近還設置有一家茶座和一間商店,出售圖書和各種紀念品。昔日的游客需徒步穿越院子和長長的石階才能到達炮臺的大門,而在建造博物館時進行的挖掘工程,為游客提供了另一個有電動梯的入口進入炮臺。
博物館內展出了本地藝術家譚勁制作的藝術品的石膏復制品。入口處矗立著一座殖民時期風格的乳黃色的穹拱,跨越在大炮臺原來的城墻之間。
澳門博物館是一間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館,展示著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講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門和平共處的生活。
“這些合適的新形式,充滿新意,吸引社會大眾多次到訪,文物也不至于變成單純的靜態展示,社會效益得到持續增長?!卑拈T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說道。
本期專題選取的案例,皆出自古建老街的二次開發或傳統風貌區的商業開發范疇,然而怎樣才算是達到了發展與保護、文化與經濟之間的平衡,往往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們能做的只是引發思考,邀您共行這條探索之路。
關注有禮
贏取所想
關于金盤網 |
幫助中心 | 聯系我們 |
網站合作 | 法律聲明
客戶熱線:020-38182178 客服郵箱:278777221@qq.com
粵ICP備2022080590號
Copyright www.kinpan.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