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樓盤》:您如何看待當前的市場形勢?比如很多地方出現了空城,我們是否面臨市場產品過剩的局面?
趙竑懿:我認為主要是對開發商來講過剩,過剩階段會出現淘汰周期,淘汰之后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平衡之后大家又恢復到正常的情況。我去年在加拿大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受,人家已經經過了一個淘汰過程,他們經歷過快速發展,也經歷過衰退,然后又達到一個新的穩定狀態,人家現在做個兩千平方米的設計同樣做得有滋有味。所以說這個行業的總體發展肯定不如之前,“白銀”肯定不如“黃金”嘛,但是要明確一個心態,只要真心喜歡這個事,還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這個行業是會一直存在下去的。
設計行業(不僅是指房產設計)是個傳統行業,類似餐館,任何年代它都存在,它的發展不會停止,但是需要更新,就算新開發的項目減少了,還會有大量的房屋到了一定房齡需要改擴建,改擴建的時候還需要大量的設計參與,像70年代、90年代的房子,尤其是90年代的房子,因為那個時候的標準比較低,經常需要先改外立面,然后改平面,加新設備,加電梯等,2000年初造的房子,再過幾年也會老化,還需要更新,你就要去思考在此基礎上怎么更新。當初在重慶的市容整治改造工程中,大量的九十年代的沿街高層住宅外立面要改造,涉及大量的設計工作。設計工作,少是不會少的,只能說形式變了,從不斷新增到大量的原有項目的改造,這是一個需求。
另一方面,中國有大量的新增產業,如養老地產,概念炒得很熱,大量的需求馬上就會出現,但在設計層面來講,真正做得很明白的還沒有。之前大家都覺得諾基亞很好,后來又出現了蘋果、小米等,曾經大家覺得諾基亞的時代就是手機行業的黃金年代,但是現在小米覺得它的黃金時代到來了。時代在變,行業標準也在不斷提高,設計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足,都會在這個行業里越來越痛苦,最后被淘汰出局。如果企業有能力堅持創新,能夠把握發展趨勢,就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再例如,曾經通用、福特等大排量的美國車競爭力很強,后來逐漸被日本車取代,而美國車在經歷了一個衰退期后,現在重又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機會經常有,只是你能不能看見的問題。
《時代樓盤》:您覺得拓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趙竑懿:拓維是個老企業,我覺得一個公司最重要的是整合資源的能力,拓維從最初只能整合幾個人的資源,發展到今天幾百人的團隊,整合資源的能力變強。資源包括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內部資源就是設計團隊本身,外部資源就是合作方及其他相關資源,比如媒體也是資源之一。拓維的發展方向是盡可能更大范圍地整合資源,拓維的優勢就是匯聚了一批有著不一樣精神的設計師,執著、專注、投入、具有服務精神。這個團隊之所以能夠在設計行業里不斷成長,就是因為能夠跟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做調整,并通過認真、努力、專業,不斷把新客戶拓展成為老客戶。業主在購買設計服務的時候也是消費者,也講求性價比,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能不能帶給他增值,能不能給他驚喜,都關系到客戶的認可度。
另外還有一點,拓維的團隊很團結,很多公司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內耗也越來越大,效率越來越低,拓維并沒有出現這種問題。
拓維是建筑設計單項業務公司,但是正在往更全面的方向發展,因為作為設計服務來講,如果不能全方位地系統地提供設計服務,總是給業主留下空白,不能解決相關問題,會給業主帶來困惑,客戶就會考慮另換合作方。我們正在考慮開拓更多的板塊,如建筑技術、施工圖類的部門,可以提供全程的跟蹤服務。
《時代樓盤》:拓維的定位是怎樣的?目前在哪些領域比較有優勢,對以后的設計細分定位是怎樣的?
趙竑懿:拓維是一個傳統的住宅設計公司,因為早前住宅項目比較賺錢,后來隨著大量住宅項目的出現,開始做商業配套,社區商業,對產業園也有所涉獵。住宅、商業、產業園,構成了拓維業務的三大板塊。公司成立之初,合伙人是做公建為主,做住宅是一個邊做邊學的過程,所以在進入產業園領域的時候,覺得效果都還不錯,在和業主合作的過程中,利用做住宅形成的市場觀念,再加上原來的設計基礎,在產業地產領域也比較得心應手。
未來在住宅這一塊,拓維注重的是技術升級,將建筑與綠色、環保、科技緊密結合;再者,社區商業的量不會太大,但是持續周期比較長,而且隨著生活的改變,也在不斷升級。
另外,如果國家想要拉動經濟增長,產業園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產業地產雖然發展了很多年,但從經濟增長的模式上講,產業園具有持續增長的可能性,這一塊的開發前景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我們現在開始關注現代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新技術來臨的時候,可能會把一些傳統企業淘汰掉,所以主動地結合新技術,如3D打印、綠色環保科技等技術是我們的發展方向,所以拓維提出了“體驗式設計”,“體驗式產品化設計”,可以讓產品更加貼近需求。
《時代樓盤》:在給開發商、業主做設計的時候,貴公司的管理體系是怎樣的?
趙竑懿:我們可以說是一個“設計工廠”,首先把訂單分成A、B、C、D級,針對訂單的生產標準組成設計團隊,確定項目負責人,根據不同的級別配置不同的團隊和不同數量的總監。整個項目包括七大流程,前期市場調研、產品定案、方案定案、造型定案、擴初定案、流程對接、項目總結。每一個流程都切實按照方案落實,每一個環節的檢驗都能充分發揮職能,總結體系可以為以后的項目積累經驗,最后還有評審體系。
現在公司有兩條線,一條是生產線,一條是質量驗核線,保證設計質量。另外,公司還對員工進行加強培訓,總結項目經驗,也是對項目質量保證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沒有這種總結歸納,錯誤可能還是會出現。
我覺得設計公司能快速成長,一是靠項目,二是靠公司平臺的建設,這個平臺建設的越充分、越細致,產品的質量才越有保證。為什么很多老牌公司做出來的產品很好,原因就是他們的體系很健全,體系中的每一個節點,看似簡單,卻能夠保證效果。
原來的中國人把設計看得太感性,其實設計是一件理性的事情,它必須有選擇和推導的理性依據,如果你只拿出一個結果而不講理由的話,業主是很難接受的。所以說現在的設計都是建立在一套嚴密的邏輯推導,得出一個相對平衡的結果。這樣的工作方式,對于設計產品的質量也是一種保證。
流程、質檢體系、工作方法,不僅是設計質量的保證,也可以讓團隊更加成熟。
《時代樓盤》: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地產行業也在發生轉變,那么在這種背景下,設計的側重點應該在哪?
趙竑懿:第一,用比較玩笑的說法,現在做的樓盤大多都是剛需屌絲盤,要適應城鎮化過程中新進城的年輕人結婚、生活的需求,所以剛需和改善是兩個明顯需求。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早年投資買了一些小房子,現在想要換成比較舒適的大房子,這代表著投資需求向合理性居住需求的轉變。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它對于房子的要求不高,但對于合理性居住需求而言,它講究舒適性和宜居性。
中國經濟發展了這么多年,成效顯著,但中國的住宅水平跟世界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比如上海的仁恒,也算是高端房企,但是跟溫哥華的普通建商比,絲毫不顯得高大上,我們整個住宅行業跟國外比還是有差距。現在所有的變化,不是量的變化,而是住宅跟真實的需求貼得越來越近,這個需求主要就是居住需求。
最近我們也會遇到極小公寓,極小別墅,原因是什么呢,2000年以后工作的人,財富的積累速度遠沒有房價上漲的快,所以房子的戶型面積越變越小,同時又要解決各種生活需求。土地成本帶來了單套總價的提升和房屋面積的收縮。
另一個新增長點就是,隨著住宅的涌現,很多住宅開發商都開始做區域型的社區商業。
《時代樓盤》:精細化是當今房地產行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對此您怎么看?
趙竑懿:我們看自己跟國外的差距,就可以知道應該在哪方面精細化。一講精細化,我們也懂得去思考應該讓真實的需求在哪方面得以充分體現,我還想到了日本的那個馬桶蓋,前陣子很多人都去買日本的馬桶蓋,那么一個小產品,它就能體現出精細化,包含可加熱、噴水、出風等設計。我覺得住宅的精細化,或者說商業的精細化,就是更加人性化,人對舒適度的需求是無限大的,但是因為早些年的產品不愁銷售,消費者要求也不高,導致設計有些粗放,現在產品同質化嚴重,要找尋差異化,而人的生活方式又沒有革命性的改變,所以就走向了一種我們所說的精細化,我認為它不是顛覆性的突破,而是不斷做細微的改進。
提到精細化,我想到一套設備,在阿拉伯的一個酒店,它的窗可以通過感應調光,當然那個東西很貴;而隨著住宅成本的提高,很多技術都可以慢慢地用在住宅上,如對光、風、溫度、濕度的控制,這樣的項目我們也做了幾個,覺得效果還可以,由于新風系統的應用,新裝修過的屋子絲毫沒有異味。
我認識一個德國設計師,我們都知道德國人做事嚴謹,他是設計和制造一起做,把設計本身當做一部機器來做,細致到每個配件及配件之間的搭接,他不是designer,而是producer,他所有的東西都在工廠里加工制作,然后去現場直接安裝,一周之后房子就完工了,而且是從結構到裝修,這個速度是很快的。一開始去他家,我覺得他家挺一般的,再去的時候就感覺到很好了,精細之處,處處可見。它的工藝、精細的尺度等,都讓人覺得剛剛好,很舒適,這也是精細化的一個方面。
其實精細化,我們理解就是往精了做,往細了做,細也不是小的意思,像住宅的產業化、裝配式,就是精細化的一個方向。
還有我之前說的極小公寓,35平方米要做一室一廳,這是很難的。在一線城市,極小戶型公寓是個很大的需求,業主很關心,我們公司的員工都很關心,我們做極小戶型的課題研究,公司的設計師都表示,剛到一個大城市,租房子還不如把房子買下來,以后還可以把房子租給別人。極小公寓滿足了剛進城的青年有自己空間的渴望,而這個空間又承載了他所有的生活需求,會客、居住、娛樂、儲藏收納等。萬科出了一個25平方米的公寓,實際上與其說是精細化,不如說是一種高度復合化,在變化家具的形式下就產生了復合功能。客廳變成臥室,臥室可以變成餐廳。功能有可變的,也有固定的,如廚房、衛生間是固定的。衛生間就像飛機里的衛生間,小的同時又有舒適度;廚房的每個柜子、每個收納空間都有特定的物品對應,如大鍋、小鍋、刀具等,都有特定的位置,一切都井然有序,每個空間的功能與尺度都經過嚴密的考量,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空間浪費,這也體現了精細化。如果沒有這種預先做好的精細化設計,空間就必定會產生浪費,所以精細化對于極小戶型來說是極其必要的。我們現在也在探討如何讓人在極限狀態下達到相對的心理舒適度,有物理舒適度,也有心理舒適度,在小到不能再小的極限狀態下,營造舒適體驗。
我們現在提倡互動式設計、體驗式設計,還有參與感,我們在做極小戶型的時候,針對這一類人群的需求,向公司內部發了一百多分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制作任務書,根據任務書做設計,這樣做出來的設計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真正反映那些想買30~50平方米的一室一廳或兩室一廳的人的真實需求,這種需求反映在設計師的腦海里,不是開發商的面積概念,而是一種需求概念,是否養狗?花擺在哪?書放在哪?每個空間都經過精細化設計,像個房車甚至旅行箱一樣,空間設計合理,沒有浪費。
人物介紹
趙竑懿
1993年 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
1997年 獲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碩士學位;
2001年 擔任上海拓維都市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
2005年 任上海拓方建筑設計事務所總建筑師;
2012年 任Canada TOPWAY Architecture Studio 首席建筑設計師;
關注有禮
贏取所想
關于金盤網 |
幫助中心 | 聯系我們 |
網站合作 | 法律聲明
客戶熱線:020-38182178 客服郵箱:278777221@qq.com
粵ICP備2022080590號
Copyright www.kinpan.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