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商:杭州倉前古街綜合保護開發有限公司
項目地址: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
建筑設計:浙江南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占地面積:296 700平方米
建筑面積:214 000平方米
綠化率:13%
均價:待定
區位分析
項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屬于杭州市竭力打造的未來科技城板塊中的夢想小鎮核心區塊。項目南鄰余杭塘河,與南面互聯網創業小鎮隔岸相對,東面毗鄰阿里巴巴淘寶城、杭州師范大學倉前校區和浙江理工大學,距離浙江大學約6千米,倉興街橫穿場地,東西向承接良睦路及綠汀路,南向承接文一西路,鄰近地鐵5號線倉前站。
定位策劃
夢想小鎮是在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產業、文化和旅游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要求下誕生的互聯網與基金小鎮,也是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積極響應,是未來科技城為大學生和創業者構筑的夢想創業平臺。
本項目以章太炎故居所在地倉前老街為主要載體,結合周邊互聯網創業蓬勃發展的趨勢,傳承原生態的農耕文化以及濃厚的歷史文化要素,在保留原有老街肌理的格局下,通過空間、生態、功能、交通的織補,整合新興產業和傳統城市之間的關系,打造一個具有互聯網思維和眾創基因共榮共生的歷史街區。
規劃理念
在總體規劃上,項目在充分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變革。自由的空間布局、多元化的創意空間與傳統風格的建筑之間形成靈感的全新碰撞,完美地體現出互聯網創造性的特征。這些特色賦予了小鎮獨特的特征,體現出自由、包容、多元、協作、高效的特性。
(一)織補理念
所謂的織補不僅是織補建筑的空間肌理,而是在互聯網產業植入下針對原有的生態、歷史、文化、公共功能以及交通空間的織補。在經過調研考察整理出的地塊腹地中,項目以老街的空間機理為脈絡,梳理水街和巷道,添補小橋和河埠,恢復枕河而居、夾岸為街、宅院四合的老街風韻。
(二)共享模式
共享是互聯網2.0時代的核心,通過打造20個資源服務器以及9個公共交流平臺達到互聯網創業者資源與信息共享、共榮共生的新模式,將新的倉前老街營造成為以互聯網產業為先導,信息經濟產業為主導,寓教于樂、多元化、一站式的產業生活平臺。
(三)三路一帶
“三路”是指倉興街、中間腹地開拓梳理出來的夢想大道以及南向臨河的塘河沿岸。“一帶”是指以夢想大道為基礎串接中間9大交流平臺和20個資源服務器的“夢想帶”。其中的塘河沿岸代表“過去”,能引發人們的鄉愁和回憶。倉興街立足于“現在”,是現在生產、生活的需求來源。夢想大道代表了“未來”,將成為新一代互聯網創業者追求創業夢想的成功之路。
(四)互聯網特征
項目的獨特性在于本身帶有互聯網特色基因,要沿襲傳統亦需突破傳統,設計要兼顧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變革。
1.以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產業集聚。
2.通過旅游業吸引眼球,帶來互聯網流量。
3.注重公共空間與共享模式達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
改造布局
整個倉前老街以原生肌理為基礎,兩路中的倉興街和塘河沿岸以整治改造為主,對中央腹地的“夢想帶”進行梳理重建。
1. 倉興街為近幾年自然演化而來的街區式商業配套,存在商業配套雜亂無序、與當前周邊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的環境格格不入等問題,亟待設計提升改造。
(1)立面改造手段,保留歷史痕跡的同時統一整條倉興街的立面形式和風格。
(2) 調整倉興街機動車、非機動車與步行系統的交通關系,削弱倉興街機動車過境的功能,增強商業街形象的打造。
(3)拓展營造商業的室外拓展空間;對路燈、標志標識、廣告進行統一規劃設計。
(4)增加景觀節點、太炎廣場等公共交流空間,提供豐富有趣的交往空間。
2. 夢想帶處于地塊腹地,原建筑較為雜亂,建筑肌理被嚴重破壞,需通過重建手段織補原先被破壞的肌理。
(1)結合產業植入的需求,對腹地內部的部分建筑進行拆除,新建大空間的建筑適應互聯網辦公的需求。
(2)利用新建及大空間改造,增設豐富的公共功能空間,打造休閑、展示、文化、國學、創意、生活、路演、生態、夢想9大平臺,為互聯網創客提供配套服務。
(3)在原有的水系環境中重新梳理水系脈絡,植被綠化,打造內部獨特的院落式辦公環境。
(4)對西側大片田野重新整治,形成田園生態的活動空間。
3. 為了留存塘河沿岸的鄉愁和回憶,對沿河建筑進行“金繕”,恢復原塘河繁茂的景象。
(1)對原有保留的古建筑進行修復修繕。
(2)對印有歲月變遷痕跡的建筑進行改造重建、修復,去蕪存真。
(3)對駁岸、河埠頭、老橋、巷弄進行重新梳理,使塘河沿岸重新恢復到往日的繁榮。
建筑設計
項目以整治改造為主,在設計上為了保證整體風格的協調,以“粉墻青瓦馬頭墻”的中式徽派風格建筑為基調,同時沿襲各時代中式風格建筑的特色,結合現代特色的鋼架玻璃幕墻打造互聯網產業園新特征。
為了原汁原味地保存鄉愁和回憶,塘河沿岸建筑風格延承太炎故居徽派建筑形式,使塘河沿岸風貌得到整體延續。同時,設計師發掘原有的歷史文化肌理碎片,運用現存的雕花木窗、月牙門、石雕等元素,在此基礎上融合與變革,以全新的表現形式展現傳統建筑獨有的空間形態。
為了充分體現小鎮的互聯網思維和眾創基因,設計加入互聯網元素,如以織補理念衍生的金色長廊,以及從原糧倉文化為理念改造而成的圖書館,將倉前特有的太炎文化作為其現代化表征的體現。
景觀設計
在景觀設計上,項目進行了生態系統的織補和交流空間的共享。在生態系統織補上,項目拓展和保護現有的農田和老樹,用水系與景觀溝通主街、巷弄、橋頭、集市和廣場,打造獨特的田園辦公環境。在交流空間共享上,項目營造9個由廣場、水景、田園、花園等形態聚合而成的豐富多樣化的公共開放空間,結合展示、學習、文化、創意、生活、路演、休閑等功能,為創客們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共享交流平臺。
關注有禮
贏取所想
關于金盤網 |
幫助中心 | 聯系我們 |
網站合作 | 法律聲明
客戶熱線:020-38182178 客服郵箱:278777221@qq.com
粵ICP備2022080590號
Copyright www.kinpan.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