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航城建筑方案設計
持續關注“人”的體驗,于稠密的城市中心區實現綜合體的資源共享和互補,以立體式的開放空間積極地整合及疏通城市空間,塑造城市核心最生動的生活景象。
服務范圍:建筑設計
設計參考價: 30 元/平方米- 項目名稱:深圳中航城建筑方案設計
- 項目地點:深圳市福田區
- 開發商:中航里城
- 設計參考價:¥30/㎡
- 項目類型:商業
- 設計年份:2009-2013
- 風格:現代
- 建筑面積: 250000㎡
- 容積率:8.93
- 規模:中型
- 地塊:商業區
- 地貌:平地
- 樓層:綜合
- 戶型面積:綜合
- 發布日期:2016-05-01
- 最近更新:2016-09-08 14:37
深圳中航城位于福田區華強北商圈,上步發展片區的西南角,毗鄰深南中路、振華路、中航路三條繁忙的街道及西側的城市中心公園,由中航苑小區改造而成。
這個片區曾是一個廠房集中的工業區。在這個改革開放城市的發展史上,中航苑是“市區的西大門”,上海賓館則是“城郊分野的節點”,對老深圳而言,“到了上海賓館,再往西,就要走出深圳了!”而到天虹商場血拼購物,也是充滿溫情的集體回憶。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萬佳百貨、曼哈、女人世界等商場的進駐,賽格、華強、萬商等電子市場火爆交易,這里很快成為深圳最具活力的商圈之一,亦隨之逐漸陷入交通擁堵、配套落后、布局雜亂、業態偏低的困境。
2005年,片區整體改造計劃正式公布:未來中航苑將成為一個集商業、辦公、商務公寓和酒店于一體的、最大規模的綜合性商貿建筑群“深圳中航城”。繼2008年地塊旁邊的深南天虹舊址拆遷之后,中航苑小區也隨之拆遷,改造工程至今已歷時五年。在此過程中,我們持續關注“人”的體驗——城市再開發和城市擴張的平衡、公共交通的角色、未來基礎設施的預留空間、公共空間的安排、城市生態等,都是項目面臨的緊迫的人本問題。
作為連接華強北商圈及CBD的最稠密的節點,中航城身處一個相對成熟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商貿區,但由于交通擁堵、建筑物配套設施老化等問題嚴重,且項目本身分為被道路分隔的四個地塊(D1、D2、GM、H),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對此,我們采取“聚散為整,資源互補”的整體規劃策略,通過地下室、空中連廊、視線引導等設計手法,整合四個地塊及周邊的城市記憶符號(上海賓館、格蘭云天酒店)、新崛起的城市空間(中航廣場、航都大廈、鼎城國際)及以地鐵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資源等,使其成為一個延續城市精神的體驗場。
不同于傳統的封閉式Shopping Mall,我們采用街區商業與Shopping Mall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開放式與封閉式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形式相結合,創造大量下沉廣場、空中平臺、室外大臺階等立體式開放空間及其配套的水景、綠化系統。這些完全對公眾開放的環境,延伸了“人”的停歇空間及視線,積極地融合了不同的生活形式。
“街區開發”的理念將貫穿其中,商業裙樓的高度都控制在15-35米之間,置身其間,市民的視線既能看到漂亮的建筑輪廓線,又不會有局促感,極力營造“逛街的氛圍”。通過立體街道網絡系統,一方面提供細膩的生活場景,賦予人們深刻的文化記憶;另一方面,通過多層次、多方位的有機聯系,最大限度地疏通交通網絡,釋放城市能量。豐富多變的“通道樹型”街道體系讓高密度的生活有效疊加,增加了地面商鋪和公共空間的活力,同時有效利用沿街面,形成豐富、有趣的生活界面。
為疏解地面壓力,設計上首先將地下負二、三層全部打通,形成龐大的內循環交通停車系統。同時通過修建地下通道將中航城的停車場與城市主干道華富路直接連通,避免了大量的車輛從地面進入中航城乃至華強北片區,造成交通擁堵。
建筑群形體上,以傳遞“穩固的上升力量”為主,建筑設計結合流線型的橫線條,追求簡潔的時代性。清晰簡明的建筑立面語言體系,強化綜合體的完整性的同時,在沿街勾勒出恢弘的城市界面。
深圳是一個動態的城市,“生長”、“變化”是一大特色。城市設計向人性化轉變,才更具保存價值,這也是深圳文化立市的基礎。而今,站在深南大道原天虹商場門前的天橋上,一邊是行色匆匆的人們,另一邊是繁忙的工地。工地南側,由香港和黃投資、SOM設計的中航廣場已經竣工,我們設計的200米高主塔樓“中航中心“已經封頂。日后,隨著業態豐富的商業區的建成,這個沉淀城市記憶的片區將被賦予嶄新的內容。